Sunday 19 December 2010

從荒蕪之地到荒蕪之地

可能香港是一塊福地,在這麼混濁的城市裡面能夠鍛鍊我們出淤泥而不染,樂觀面對一切身邊的事物。
現在我們應該更有福吧?我們快連泥土都看不到了,反正書本裡會記載土壤和蓮花的故事,訓練一下我們的想像力,不是對創意文化更好嗎?
又或者我們應該發揮香港的比較優勢,做這一個世界的淤泥。
同志們,逆境自强,加油啊!

歷史上民族形式的形成都不是有意創造出來的,而是經過長期的演變而形成的。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當時的藝術創造差不多都是不自覺的,一切在不自覺中形成。
---梁思成

3 comments:

GC said...

創作,就是記錄。不管是觀照自身,抑或描摹城市,都是。

身在香港 (你稱為淤泥的地方),其中一個叫人特別疲勞但又最為刺激的,也許是抵抗吧。其實生活不也應該這樣嗎?

突然想起懂得停止呼吸的海豚。

生存,不一定是自覺的抉擇。選擇了生,有時反而是件拚命的事情啊。

這樣也不太壞,你說對嗎?

Juanjaime said...

到過對岸的清泉然後回來的泥鯭,感覺有點不自在吧。

GC said...

泥鯭 (跟別的魚一樣) 有一項絕活,你知道嗎?

相濡以沬 :P

“泉涸,魚相與處于陸,相呴以濕,相濡以沬,不如相忘于江湖。”
~《莊子‧大宗師》

http://jackieyytong.mysinablog.com/index.php?op=ViewArticle&articleId=335669